吉原 治良 Jiro YOSHIHARA
草间 弥生 Yayoi KUSAMA
内田 江美 Emi UCHIDA
小林 麻衣子 Maiko KOBAYASHI
松枝 悠希 Yuki MATSUEDA
林 麻里子 Mariko HAYASHI
王 家增 WANG Jiazeng
李 允馥 Yunbok LEE
岛内 美佳 Mika SHIMAUCHI
侘寂和慢生活
年少时,在日本留学的我曾经一度攻读经济学和服装设计的双学位,拼命读书熬夜,觉得时间很宝贵,想学的都要尝试一下。对学业的贪念,丧失了恰到好处的生活。之后去法国的游学,多数状态里还处于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却潜移默化对慢生活和【独处】的奢侈有了体验。即,一个人出去旅游,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坐在咖啡厅读旧书等等。享受孤独,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尤其是在学生时代。
【一人旅】,日文里叫HITORITABI,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离开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行走,不一定必须要去旅游胜地,不一定要盛装写真和商场购物,或许只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行走,走走停停感受时间天气的微妙变化,看陌生城市的人,擦肩而过的却同样怡然自得的人,随机走进的一间咖啡馆和小店…
7月盛夏,连续三个周末从东京去了京都,一个人大热天行走在哲学之路,空荡荡的街亦是第一次沿路只碰到3个人。不知道应该为人少安静而开心,还是应该为这史无前例的空城记而惋惜。回程机场,偶遇好友两个人不禁相视而笑,平日里频繁出行的时尚轻便,变成大包小包无奈又好笑。今年三月到九月,足足六个月,去年九个月,是我在日本滞在的时间。这期间,为了专栏的采访去了日本的有田烧的圣地,鹿儿岛的沈寿官、冲绳的陶瓷工坊,福井的工坊等。疫情使得口罩变成了重要的时尚要素,社会距离限制了我们聚会,聚餐,基本每个人都增多了【独处】的几率。
疫情施虐,改变了很多。于我,第三次隔离在上海的宾馆,一直不变的酒店,陈设,餐食,天气变化使得同样的窗户小景倒是有着不同的层次变化,清晰的模糊的抽象的,背回来的大包旧书籍默默相伴,旧书籍独特的气味也悄悄蔓延,是暑期在京都旧书店淘来的,隔离期间的静心好伴侣。老书店淘到席勒和三島由紀夫、吉原治良、中原佑介【现代雕塑】,都是一些好书。
与中原佑介老师合作过的上海世博会纪念版画的项目一晃也过了11年,那时策划的草间弥生版画【上海南瓜】是至今以来草间南瓜作品里,唯一一件以上海命名的版画作品。东京版画工坊的伊丹当时把5种玻璃混在一起,磨成细细的玻璃碎末,安放在版画的画面上,直至自己的手最后都会出血。碎末太细,如此敬业的職人精神正是好作品诞生的底气。版画的亮片可以放在INFINITY NET无限之网的网线上,应该也是仅此一件。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关西兴起的GUTAI(具体美術協会)创始人吉原治良的老画册。1972年吉原去世后出版制作的纪念画册,副题为【创造明天的人】,很多他们的作品,现在看也算新鲜,不老套。在隔离宾馆尝试拿墨水滴在硬纸板上,在纸板范围内画「円」、不用毛笔,不用其他任何工具。感悟到原来做不出一件相同的「円相」,体悟吉原先生晚年几乎画的都是「円相」的顿悟。
日本艺术家内田江美的抽象画,10年前曾经在上海M50时的老空间做过个展。恰逢这次展览,上海旧法租界的新空间做她的新作展,时隔10年。在台湾和日本国内,以及各个国家的艺博会的成功,艺术家手上的作品不够做个展的数量,此次上海个展也是继东京个展及艺博会之后的巡展,有艺术家今年的新作尝试。
松枝悠希作品的展出是熏依社画廊每年的必定项目之一,他的作品打破了平面与立体的界限,是挂在墙上的立体,平面冲击三维的那个瞬间,但对于观众来说,更多的是对于固定思维及视觉的冲击。上个月他在INSTAGRAM上的公开制作迎来的20几万人的追捧,各个国家的个展也是排到5年后。鸡蛋,安全出口,扑克牌,颜料等系列是代表作。我们这次带的是最经典的安全出口系列。
王家增老师的作品正在熏依社上海空间个展中,我们也带了个展同系列作品回到北京。有气魄的王老师的作品,脱俗和豪迈。工业风里透出的北方的透彻,给人一种感觉,不啰嗦,干净。
东京空间正在个展中的林麻里子的作品,这次也在北京亮相。她曾经在上海居住生活了4年,在芳草地上海做过个展,很多国家的5星级宾馆和机场贵宾室里都有她的作品。
韩国艺术家李允馥作品,曾在疫情前的上海参展过我们的亚洲群展,他的很多作品是熏依社的馆藏。静静的存在感,与空间呼应的作品喷发出来的关系性,是李允馥作品本身自带的光辉,静肃,却不失诗情。
我们的亚洲艺术家,在北京。
【一人旅】系列服装即将在上海问世,我们希望出游的你我他,可以有更好的出游体验,有自己的独有的风格与感觉,珍惜时代留给我们的,不愧对后世之人的概念。非日常的独有体验,使日常更生辉。
7月清晨京都寺院坐禅时的鸟鸣还依然在耳旁,聆听纯粹自然的声音,是现代人难能全然体会到的事情。然,疫情把很多还原给自然,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我们需要聆听更多自然的声音,有选择地,接受窗外秋雨的声音,夜深人静时格外清晰。
Shun
于2021小秋
吉原 治良 Jiro YOSHIHARA
作为战后日本艺术的先驱,吉原治良被公认为前卫具体派团体的创始人,该团体从 1954 年一直活跃到他去世的 1972 年。受到吉原先生“研究人体运动,忠于材料,探索未发现之美”的使命的启发,具体派艺术家创作了强调手势和物性的原创艺术作品。从1960年代开始,吉原治良发展了一种受日本‘円相’书法艺术和禅宗哲学以及西方抽象主义启发的绘画风格,他在圆上尝试了无数的变化,他认为它的简单和无处不在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吉原治良的作品曾在他的家乡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出,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
草间 弥生 Yayoi KUSAMA
生于长野县
前卫雕塑家、画家、小说家
10岁开始以水珠、网状为绘画对象,使用水彩、油画等媒介描绘幻想中的图像。
内田 江美 Emi UCHIDA
内田江美的抽象作品画面整体让人感受到无限延伸的宇宙空间,更仔细的观察其实是无数炭笔连接交织的网络,暗示着神经网络细胞与宇宙的紧密相连,亦是身体内部的宇宙向空际无限延伸的飞翔,也正是日常向非日常的空间性跳跃。
同时,内田江美也从事版画创作,她从江户时代的春画中汲取养料,用线条与拼贴去处理禁忌与露骨,遮挡与流露,赋予传统新的解读与生命力。
艺术家作品曾在日本、中国、中国台湾、美国、欧洲、土耳其、新加坡等地展出。2016年于台北101塔美术馆(中国台湾),2018年于三浦美术馆(日本爱媛),2018年于中国台湾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台湾文化中心(中国台湾)以及2020年于在濑户内市美术馆(日本冈山)等机构举办重要个展。
小林 麻衣子 Maiko KOBAYASHI
小林麻衣子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可爱生灵,苍白而柔软,仿佛受到了无形力量的威胁而感到无助,却在内心留存一道勇气与希望的光。这个生物如同人类魂器,艺术家将细腻的情绪和与他人情感连接放入其中。艺术家除了研究人物,在材料的选择,绘画的技巧上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不断突破去适应更丰富的变化和层次。艺术家成长在日本的“二次元”与“宅”文化背景下,她创作的形象有着相当普遍性,随着创作的深入,这个形象有了自己独特“可爱的哲学”,进而影响着同代人。
从2009年起,小林麻衣子在欧洲、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共举办近二十个个展。近年来,她的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中得到追捧,成绩斐然。同时,多家欧洲与日本的出版商在持续介绍她的作品。
松枝 悠希 Yuki MATSUEDA
日本艺术家松枝悠希的艺术作品往往给人想像不到的惊讶!
松枝悠希是一位透过艺术去打破日常生活规范与限制的年轻艺术家。松枝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设计系博士,并且一直以来都是一位三维艺术家。虽然父母亲在日本开了一家印刷公司,但松枝的兴趣一直都在印制工具与三维视觉。然而他的童年记忆仍保留着父母自然亲切的印刷产品上,松枝近期的作品表达出二维平面的突出与三维立体空间的围绕,艺术家的创作都在试图克服印刷与其产品的限制。
当许多设计师仍忙碌着在他们的作品中加进更多的设计元素时松枝已然让某些设计元素逃离出他的创作,而呈现出的结果相当令人惊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维图案成功的被创造出来,所有的细节与纸上创作的图案相比起来更令人叹为观止!
林 麻里子 Mariko HAYASHI
自然的流动、气氛的流动、时间的流动,以独特的世界观表达植物、水、风等。
她的作品的特点是美丽的色彩运用和节奏感。从让你感受到声音的作品中,您可以感觉到它的深度,就好像它从框架中突出一样。对声音和色彩充满想象力的渴望。
她在一个熟悉严冬的地区出生和长大。这一定是从她敏感的童年开始的。
大学毕业后,她获得了室内设计师的经验。多年来一直从事壁画的策划、监督、制作等工作。自2000年以来,她一直在开发自己的作品。不可否认,这段历史对她的风格影响很大。
她的作品基于创造适合空间的艺术的愿望。由于它是在考虑空间的情况下创建的,融入空间的同时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王 家增 WANG Jiazeng
王家增从小根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青少年时代的城市印记如电影画面深深地嵌入他的意识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不竭动力。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王家增的创作语言日臻精进,从版画家成长为抽象艺术家,又从抽象艺术家变成装置艺术家。近年来,艺术家专注于对“褶皱”的研究,从“空间的褶皱”到“物的褶皱”,在延续对工业城市变迁的关注之外,更加深了哲学的思考。王家增主要选用锈铁、钢、铝等金属的材质,将遥远厚重的历史凝练在残落的碎片中,重返难以命名的创伤。“刺点”正是掀开这投向创伤的一瞥,窥见中国北方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种种身体与心灵的荒芜。
王家增多次获得国家级版画作品奖,有60余件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杜塞尔多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版画博物馆、今日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及安徽、四川、贵州、青岛、辽宁、黑龙江等美术馆收藏。
李 允馥 Yunbok LEE
1970年生于韩国首尔,他通过不锈钢媒介以人体和人性为基本核心主题创作。2003年他在东京艺术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完成了金属雕塑系的研究。自从日本回国后他一直致力于用不锈钢的创作,他用的不锈钢坚硬,但创作的感觉又是轻盈柔和的,作品看上去坚定而柔软,同时又注入基本要素以简略演绎作品主题。
开始创作时,先锤击金属板,弯曲和切割,并通过焊接将破损的金属块连接起来,然后再经过精细打磨、抛光,修复成为一个新的个体。俨然我们被伤害的身心和灵魂,随着时间流逝而康复和纯化出一个新的自我。
尽管他的创作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相信他的作品是通过制作过程而蜕变成形,即产生自主化。正如艺术家所说:“艺术是创作于心灵和身体之间的边界。我们睡觉因感觉身体的痛苦,所以我们醒了。”再次,“…于我而言这个过程是作品本身的一部分,也是它灵魂核心所在。” 他的作品有一副镜子般的身体,与周边的环境融合成一,使其不演进从未停止。它的灵魂与那些注视它的人的心灵对话。
岛内 美佳 Mika SHIMAUCHI
岛内美佳渴望去触及这个世界的现实,想留下一丝能够触摸得到的痕迹。粘土作为艺术家最常用的材料,可以直接用手触摸,唤起童年的记忆,也触达了真实的感受。尤其是对生与死的探究是艺术家最关心的主题之一,她认为这对于了解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生活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即便没有这样的思考,我们仍然如此生活在这个世界。
艺术家从个人化的图景中发展出了特有的图示,并以雕塑以及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她的作品中肉眼可见的不完美是一种行动与宣言,戏谑地再现了在全球化重压下的人类过度追求高效的生活方式,以及始终无法适应其节奏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