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依社画廊很高兴宣布于2022年6月30日-7月30日参展「JINGART艺览北京」。受到疫情影响,今年的「JINGART艺览北京」移师线上,通过艺博会的线上单元PLATFORM呈现。熏依社画廊将丰富的画廊展览项目延续至线上,呈现九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今年曾经或即将在画廊举办个展的一众艺术家。其中,児島善三郎(1893-1962)的几件精品是首次来到国内平台展出,而前田正宪、門田奈々、中村绫花几位日本艺术家的作品在此之前也鲜少来到中国艺博会展示。
https://www.jingart.com.cn/platform/xunyishehualang/
児島 善三郎 Zenzaburo KOJIMA (1893-1962)
1893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市,1914年在东京学习西洋画,1925年前往法国学习,1927年在戛纳设立自己的工作室,1930年回日本,在东京代代木设立工作室,参展于二阶会(日本进步艺术家协会)后离开二阶会,创立独立美术协会(Dokuritsu Bijutsu Kyokai),1936年将工作室迁至东京国分寺。児島善三郎早期形成了自己引人注目且充满活力的立体风格。凭借对对比色的独特感觉,他留下了许多深受喜爱的肖像、风景和静物作品。他在晚年将其动态自由地运用到静物画和花瓶画中。一幅幅画作经过严格的配置,直至给观者带来愉悦和满足。
王 家增 WANG Jiazeng (b.1963)
王家增从小根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青少年时代的城市印记如电影画面深深地嵌入他的意识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不竭动力。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王家增的创作语言日臻精进,从版画家成长为抽象艺术家,又从抽象艺术家变成装置艺术家。近年来,艺术家专注于对“褶皱”的研究,从“空间的褶皱”到“物的褶皱”,在延续对工业城市变迁的关注之外,更加深了哲学的思考。王家增主要选用锈铁、钢、铝等金属的材质,将遥远厚重的历史凝练在残落的碎片中,重返难以命名的创伤。“刺点”正是掀开这投向创伤的一瞥,窥见中国北方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种种身体与心灵的荒芜。
王家增多次获得国家级版画作品奖,有60余件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杜塞尔多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版画博物馆、今日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及安徽、四川、贵州、青岛、辽宁、黑龙江等美术馆收藏。
前田 正宪 Masanori MAEDA(b.1964)
日本画(Nihonga)所使用的颜彩与丙烯或油画材料相比,不仅复杂,而且难以有效地用于抽象。正是这种复杂性赋予了日本画流派迷人的魅力,而一批新兴的当代日本画家流派正在将这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以往过于注重具象绘画)以大胆的色彩和动人的抽象带入 21 世纪,前田正宪就是其中的领跑者。
久负盛名的东京艺术大学被公认为日本最难被录取的艺术大学,耀眼的校友基本上涵盖了自明治时代以来日本现代艺术史。前田正宪从这所大学毕业并获得安宅奖。艺术家早期的具象作品沉静内敛,纯净的色彩带着微妙的变化,时间的“光泽”被附着在被刻画的静物之上,视线被久久地停留在一个永恒的瞬间。近年来,前田重新开始关注抽象,这是他一直希望表现的形式,其灵感来自于“物派”运动的至纯至简,以及传奇的中世纪日本画家长谷川东白的松树,其笔力在虚空中呈现张力,蕴含着不详、隐匿的未知,仿佛是冬季寒风凛冽中磨砺出的感性,寂静而婉约。前田正宪努力在画面中捕捉“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叠加”,生与死、苦与乐等对立的二极元素,一旦被搁置被遗忘,便可进入另一种超越的,宁静且有富于力量的境界。
前田正宪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东京艺术大学安宅奖、Fuirann最佳作品奖、美国芝加哥国际艺术大赛二等奖。他的作品曾在美国、英国、荷兰、韩国等国际各大艺博会展出,且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卖。日本东京龙门寺、东京艺术大学等机构收藏了他的作品。
内田 江美 Emi UCHIDA
内田江美的抽象作品整体上是无限延伸的。 但仔细观察后,他们发现了木炭画线的密集相互作用,暗示着一个网络。绘画表面传达的印象是空间爆炸到无限。 这里是人体的神经网络,与无边无际的宇宙相连,并与它们一起传送观看者。 熟悉的事情惊人地延续到了不可言喻的事情。
同时,内田江美也从事版画创作。 她从江户时代的“春画”中汲取营养,用线条和拼贴处理禁忌与显性、隐藏与暴露,赋予传统新的诠释和活力。
她的作品曾在日本、中国、台湾、美国、欧洲、土耳其、新加坡等地展出。 一些重要个展曾于2016年在台北101大楼美术馆(中国台湾)、2018年在三浦美术馆(日本爱媛县)、2018年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台湾文化中心(台湾、 中国),并于2020年在濑户内美术馆(日本冈山)等机构展出。
戈 子馀 GE Ziyu
戈子馀,中国安徽滁州人,先后毕业于东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无锡。戈子馀通过刻画光与空间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他近乎严苛的几何构图探究绘画的物性、抽象性以及视觉感知。
其作品曾在美国沃克艺术中心、新加坡当代艺术馆、K11美术馆、华人当代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EGG画廊、林大艺术中心、偏锋新艺术空间、蜂巢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2018年中国收藏家协会-当代艺术收藏委员会在鸟巢授予艺术家“中国最具市场潜力当代艺术家”荣誉奖。
其作品被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及私人藏家收藏:戴德梁行中国区总部,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Foster + Partners),文和友美术馆,木星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协会理事,Max Mara股东,上海K11执行总监及经理,中国资深专业藏家刘刚等。
小林 麻衣子 Maiko KOBAYASHI (b. 1977)
小林麻衣子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可爱生灵,苍白而柔软,仿佛受到了无形力量的威胁而感到无助,却在内心留存一道勇气与希望的光。这个生物如同人类魂器,艺术家将细腻的情绪和与他人情感连接放入其中。艺术家除了研究人物,在材料的选择,绘画的技巧上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不断突破去适应更丰富的变化和层次。艺术家成长在日本的“二次元”与“宅”文化背景下,她创作的形象有着相当普遍性,随着创作的深入,这个形象有了自己独特“可爱的哲学”,进而影响着同代人。
从2009年起,小林麻衣子在欧洲、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共举办近二十个个展。近年来,她的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中得到追捧,成绩斐然。同时,多家欧洲与日本的出版商在持续介绍她的作品。
松枝 悠希 Yuki MATSUEDA (b.1980)
日本艺术家松枝悠希的艺术作品往往给人想像不到的惊讶!
松枝悠希是一位透过艺术去打破日常生活规范与限制的年轻艺术家。松枝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设计系博士,并且一直以来都是一位三维艺术家。虽然父母亲在日本开了一家印刷公司,但松枝的兴趣一直都在印制工具与三维视觉。然而他的童年记忆仍保留着父母自然亲切的印刷产品上,松枝近期的作品表达出二维平面的突出与三维立体空间的围绕,艺术家的创作都在试图克服印刷与其产品的限制。
当许多设计师仍忙碌着在他们的作品中加进更多的设计元素时松枝已然让某些设计元素逃离出他的创作,而呈现出的结果相当令人惊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维图案成功的被创造出来,所有的细节与纸上创作的图案相比起来更令人叹为观止!
門田 奈々 Nana MONDA (b.1980)
自创作伊始,門田奈々就不断创作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她的作品构图和谐而雅致,通过绘制花朵和与之贴合的女性形象,达成特有的图案。美与丑、强与弱、柔与刚、冷静与恐惧等内心情感与美好的表象之间复杂关系在艺术家的笔下被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
艺术家搬到熊本后,对自然与色彩之美的震撼引发了她绘画风格的转变,各种鲜艳的、充满活力的色彩开始在她的画布中展开。此外,她的作品获得了艺术界的好评,2014年艺术家在东京国立艺术中心斩获新面孔奖,并入选熊本“Drawing Power”2014年大奖赛。
近年来,門田受到熊本自江户时代以来一直受人珍视的“肥后(熊本的旧称)六花”的启发,开始创作相关系列。细川重方(1721-1785),熊本的第六代细川藩主,也是一位热情的自然历史学家,据说由于这位藩主有条不紊地种植当地的品种、收藏大量的植物书籍,种植和欣赏花卉成为了一项令人向往的绅士成就,熊本的武士竞相种植最美丽的品种。艺术家将传统花卉,以及身着传统服饰的女性并峙于画面,隐去其真实生活背景; 夸张的修长脖颈,温润如玉的脸庞,似乎与自然界中的花朵和谐共处,但与此同时,无法回避的陌生感与疏离感也暗含其中,画面中女人的命运与身份成为一个谜。
中村绫花 Ayaka NAKAMURA (b.1988)
以“⽣命的存在”为母题创造了的绘画与影像作品,旨在呈现精致且强烈的视觉效果。
2009-2013 年就读于东京武藏野美术⼤学,获得美术、版画学⼠。
曾⼊选 “2015 年 100 位电影⼈”( BNN 出版社)。
2016 年六本⽊艺术之夜在 7 ⽶宽、3 ⽶⾼的⾯板上现场作画受到好评,⾃此,她开始在活动中进⾏现场作画。 活跃在⽇本以及国际舞台,并在Bunkamura Box 画廊(东京)、Enatsu 画廊(东京)和 EPIC(东京)举办过个展。
曾参加 EPICENTRO ART(柏林)、White Box(纽约)、WAH Centre(纽约)、Anthology Film Archives(纽约)、ART FORMOSA(台北)和 OLA Galleri & Ateljé(瑞典)的群展。
近年来,同样活跃于美国、丹麦与中国。
在⾸届“ARTIST NEW GATE”中获得⼤奖,这是⼀场发现新的⼤型艺术家的艺术竞赛。
曾作为驻留艺术家在世界各地⼯作,美国、丹麦、上海、⽇本东京和京都。
展览介绍
东方性
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已经很难去分清楚纯粹的西方与东方,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东西方都在彼此影响着文明的进程,就像梵·高的作品里带有浮世绘的影子,大卫·霍克尼作品中有着对中国山水画视点的借鉴。但不可否认,17世纪西方文化觉醒爆发增长以来强势已久,固然萨伊德(Edward Waefie Said)本人在1978年提出这个“东方主义”的时候是一种对东方印象浪漫化的批判,但却很难避免一种二元对立的想法。所以东方美学或者说建构东方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尤为重要,它既非对于西方形式的 简单模仿,也非遵循某套既定的标准和哲学框架,而是要立足于东方地域,以东方的哲学和审美作为思想源泉,并以东方人的视角向世界呈现我们。